访谈:英镑不值钱了怎么办?blog(2009/3/7 18:57:08) 点击:
96396 回复:
0 IP:
212.* * * 刚刚去日本过年探亲,发觉那里所有东西都比三年前贵了一大截儿。物品标价变化不大,但那次去的时候,一英镑能换来200日元,这回却只有130。
现实一点说,1,000日元的一顿便餐原来要花五英镑,现在却要将近八镑。
我和伙伴都不爱购物,这次也只有一个侄女和一个侄子要给红包,加上家人朋友的热情慷慨,让我们对英镑下跌并未太感困窘。
但几个月来,导致镑跌的金融危机已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直接危及千百万人生计。
来日方长,谁知我们尚未感觉疼痛的每个人将受到何种影响?
“长远而言都是死人”
在这种时候,当然可以过一天是一天,套用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那段名言来抚慰自己:“就长远而言,我们都是死人。”(“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根据我的理解,他的主张就是当今的政策只要能把短期和中期的问题解决了就行,长远未来的问题还是留给未来人自行料理,而无须我们这代杞人忧天。
现在各国大幅扩展政府借贷和减税刺激消费,还不就是这种思路?
人民币与英镑
除了凯恩斯的抚慰之言,我还有一种面对英镑下跌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回忆她往年的起伏。
这次从日本回伦敦途中也在北京呆了几天。上次去中国,一英镑能换15块钱人民币,这次却只换到不足10块。
然而,和我小时候的汇率相比,英镑仍然不算低。小学毕业后我们举家来英国,出发前我跟父亲去北京的银行换钱,记得很清楚,是6.92元折合一英镑。
一两年后碰上我意识中的第一次英镑危机,英国政府宣布货币贬值14.3%,于是一夜间一镑便只值5.93元了。
森林里的决策
6.92元和5.93元的两个汇率都持续了不少年头。
后来读书了解到,那时基本固定的汇率起源于1944年二战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开会商定的战后金融政策。
当时各国同意,为了避免1930年代的危机再现,要保持各种货币间的稳定汇率。除非某个国家出现贸易的严重逆差可以贬值,或是出现巨额顺差要被责成升值之外,货币日常浮动率不能超过1%。
这直到1970年代初才因为美国政府停止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才逐渐走向崩溃,出现了浮动的,不断升降的国际货币兑换制度。
从3.30元到15.80元
这一来就没谱了。记得80年代英镑一度跌到3.30元人民币,而到00年代又曾上涨到将近16元:最近我刚翻出来头两年一张100英镑换到1,580元的兑换单据。
这种起伏自然有时候利于一部分人,有时候利于另一部分人。买东西的人总希望自己手头宽松,卖东西的人则盼望顾客手头宽松。
我小时候的教育中,“投机分子”和牛鬼蛇神一样坏,但现在北京书摊上看到标题里用投机这个词,绝对是赞许钦佩的用意。
投机倒把
还有一种人就是那些投机有方,堪称左右逢源的人。他们经营货币买卖,看准势头,不管谁升谁降都能从货币差价赚钱。
其中最有名的兴许就是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他在1987年的英镑危机中一夜之间的套购,就曾赚得十多亿美元。
有人说索罗斯一手颠覆了英镑,发的是英国的国难财,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看准了势头,把握好了商机。不管怎么说,这类活动决不太符合我小时候接受的那种教育,因为显然占了别人的便宜。
我也参与
不过我在这方面也不清白。小学毕业那次来英国前夕,我和两个哥哥曾掌握到一条重要的货币信息。
现在的投币机识伪能力强,有人想重蹈我的覆辙怕是不容易
那就是人民币一分钱的硬币恰好和价值比它高17倍的英镑六便士硬币尺寸一样大,而那时候英国到处都有接受六便士硬币的投币售货机。
我们带了一大把一分钱的硬币来,从投币机里买到不少巧克力和葡萄干,也拿到公用洗衣房放在投币洗衣机和烘干机里,占了一些市场优势。
大巫见小巫
只可惜我们的勾当不久便被家里的金融监管当局发现了:父母没收了剩余的硬币,并进行严厉的批评,说明这如何是不公行为。
不过,短期之内曾获暴利的事情还是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在英国货币变制之前,每英镑含20先令,每先令含12便士,六便士正好半先令,有个硬币不足为奇。现在的英镑是100便士,只有1、2、5、10、20和50便士的硬币了。)
如今反省起来,我们那些巧克力和葡萄干固然属不义之财。不过,看到北京书摊上索罗斯骄傲介绍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投机经验的书,我心里又开始不平衡了。
我需要检讨反省,他却可以沾沾自喜?他和我的关系应该说是大巫见小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