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 苏格兰旅游风俗和传统frank1226(2010/11/21 12:56:59) 点击:
93255 回复:
0 IP:
86.* * * 旅行中有一句话叫 “入乡随俗”,说的是旅行者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和传统。但如果我们有心的话,会发现其实很多所谓的“传统”,并没有那么古老,更非源远流长,而是在近代由于种种目的被制造出来的。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生动地形容为“传统的发明”。
到一个地方旅行,有些人刻意不去博物馆,而是去吃当地小吃、穿当地服装、参加当地人的聚会,追求他们眼中最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回味旅行时,这些曾经深入当地生活的旅行者似乎很有谈资。仿佛越是深入,才越接近文化的本质。但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都是被“发明”出来的传统。于是你越是深入,误解反而越深。
许多伪造的传统,有经验的旅行者往往能一眼看穿。比如古迹门口散落的小摊位上,大都会兜售工艺粗糙的佛像、首饰、服装以及其他民俗产品;再比如在古村落的小溪边,时常有当地人献出的民俗舞蹈或是说唱艺术表演。这些所谓的民俗民风,其实不过是一种符号化的旅游产品罢了。而那些虚假的传统,则隐蔽得更深,更不容易被觉察。甚至有时候,这些“被发明的传统”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兰的短裙。去苏格兰旅行的人往往被独特的呢格百褶短裙所吸引,然而这种被视为苏格兰民族象征的服饰,却和苏格兰民族的传统毫不相干,而是一个英格兰商人为了更好地管理苏格兰工人发明出来的。工业革命后,英格兰人在苏格兰建立了工厂。对于那些伐木工或者看管熔炉的工人来说,传统的苏格兰束腰披风变得很不实用。于是,一个聪明的商人罗林森简化了束腰披风,将裙子与披风分离,再在裙子上打褶,这样,轻便又便宜的短裙不久就在苏格兰百姓中间风靡起来。1745年,苏格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对英格兰人的暴动,反抗被镇压后,许多苏格兰的文化也连带被禁止了,其中就包括发明出来才不过20年的短裙。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在当时苏格兰的上层社会中,贵族们身着短裙让人画其在其被禁的时日里,竟然也成了一种时尚。这种时尚在禁令撤销后则迅速被广大中产阶级所青睐。而与此同时,当年身着短裙工作的普通百姓,则早已穿上并习惯了更为便捷的紧身裤……如此看来,短裙这个被苏格兰人奉为民族传统的服饰,不仅没那么古老,甚至根本不是苏格兰的创造。
中国人向海外宣传自己的古老传统时,民族服装也是重要的一项。从最初的旗袍到流行的唐装,再到最近刚刚兴起的汉服,似乎五千年中华文明真的在这袍袖间舞动了出来。诚然,优雅的旗袍、色彩明快的唐装和风韵十足的汉服,都穿出了中国的伟大文明。但稍有了解的人也会明白,很多所谓的中华服饰其实也都是今人再造出来的。我们不应苛求所谓的原汁原味,任何文化的发展与变化都不会停滞。但比起苏格兰短裙,至少我们还能骄傲地说,唐装是中国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发明出来的。
其实,追寻那些被误解的“传统”倒是能成为旅行中有趣的调节剂。比如,哈佛大学校园里有一尊哈佛铜像。铜像基座上刻的字是 “约翰·哈佛,创立者,1638”,但这句话里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信息。哈佛大学奠基是在1636年,而不是1638年;哈佛本人并非学校的创立者,而是主要捐赠者;铜像雕的也不是真的约翰·哈佛。但这丝毫没有妨碍,甚至还增加了该铜像的吸引力。
人在旅途中,躲开那些太过放肆的伪劣工艺品,时常用敏锐的目光搜寻被发明出来的传统和风俗,似乎也是一种别有意味的旅行体验。除了一些太低俗的东西,似乎应该抱着一种一笑了之的心态对待那些被新近“发明”的“传统”,太过较真的旅途,往往容易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