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uking(2011/1/24 8:10:36) 点击:
94130 回复:
0 IP:
86.* * * 尊敬的戴维斯院长,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感谢戴维斯院长的盛情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发表演讲。
其实,我与LSE还很有缘分。这是我第二次访问LSE。上一次是我刚上任不久来LSE出席“汉语桥”英国赛区的预赛。那是我来英国后的第一场公共活动,也是第一次演讲。由于预赛在LSE举行,又逢虎年,英国选手个个虎虎生威,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蒋思哲(Stewart Johnson)获特等奖,开了英国选手在世界大学生“汉语桥”中文比赛总决赛中夺冠之先河。他们应感谢LSE给他们带来的好运。
当然,真正让LSE闻名于世的还是它深厚的学术底蕴,使它成为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府。LSE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府之一,培养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精英。值得一提的是,LSE与中国颇有渊源,中国一些杰出的外交官都曾在LSE深造,其中有中国现任外长杨洁篪先生。近年来到LSE求学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加,目前已超过500人。
此次LSE中国发展学会在2011年岁初举办主题为“中国的国际融合:前景与挑战”的“中国发展论坛”,我认为恰逢其时:一是中西方关系近年来发展较快;二是中国去年刚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外界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关心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这几年外界观点很多,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是“威胁论”。根据西方近代史上的经验,“国强必霸”,因此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威胁,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升我降,你兴我衰,中国的“韬光养晦”政策就是“卧薪尝胆”。持这种观点的人去年非常得意,他们自以为找到了新的例证,将中国在南海、钓鱼岛问题上正当维护自己主权的行动视作“强硬”,认为中国外交已经开始咄咄逼人。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听听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上周是如何评价这种观点的:“在亚太和美国,有人把中国的增长看成是威胁,或将导致冷战式冲突,或将使美国衰败”,“我们不接受这些看法”。事实上,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国家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看是否占“理”,“理直”才能“气壮”,“理屈”自然“词穷”。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就是中国外交的“理”,也是国际关系中的“理”。
二是“责任论”,说是责任论,实际上是说中国“不负责任”。他们认为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一份子,享受了现行体系的好处,如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没有做到也不愿去尽一个大国的责任,权利与责任不平衡,实力与作用不匹配,中国只是在“搭便车”。持这种观点的人眼里就盯着气候变化、朝核、世界经济失衡等几个问题,其实就拿这几个问题来指责中国“不负责任”也显得苍白无力。比如,朝鲜半岛局势最近出现缓和,大家公认中国再次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何况,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和治理,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打击海盗,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三是,我称为“跛脚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赶上了世界的步伐,但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中国仍是“异类”,两只脚不是一般长,走得不是一样快。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套用到别人的头上,是一种“自我中心论”,同时也是罔顾事实。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难道只有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没有同步的政治与社会的进步和飞跃?两者的脱离理论上不成立,实践中也难以想象。事实上,与30多年前相比,中国不仅是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都取得了大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正朝着稳定、民主和效率的方向协调和均衡前进,中国社会既开放,又多元;中国人民不仅生活得更加富裕,而且更加幸福。
四是“不定论”。对中国的走向既怀希望,又有疑虑。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西方恐怕不在少数。这种观点看似很中立,其实同样有害,因为它可能导致西方迷茫甚至误判,丧失的不仅是合作的机会,而且是自身发展的机遇。
那么,中国自己到底怎么看与世界的关系和融合问题。我认为,中国在三年前就将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说得很透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向中共十七大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我们对这个看法更加坚定和明确。那就是中国追求和谐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这种关系的特点有三:
一是和平发展。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我们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主张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开放包容。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不久前,中国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吸收各国发展有益经验,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三是互利共赢。中国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要发展,但我们不动别人的奶酪,相反,我们愿和别人一起来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同分享。中国支持欧盟采取的金融稳定措施,这就是互利。欧元垮了,中国经济难免受损。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特点:相互依赖、利益共生。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进行时,这既是自我超越,也是与世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在主动适应自身地位发生的一些变化,克服“成长的烦恼”,向外部世界有效宣示自己的意图和政策。700年前,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长篇史诗《神曲》中曾经写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今天,我们要做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理解”。我们真诚希望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且善于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互惠合作,造福各自人民。
就在昨天,胡锦涛主席结束了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访问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两国都强调,致力于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交流和合作,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推进人民广泛参与的中美友好事业,并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如果中美这两个政治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迥异的大国,能在新时期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前景?
最后,我预祝本次论坛顺利、成功。
谢谢。
1月22日,刘晓明大使应邀出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中国发展学会举办的主题为“中国的国际融合:前景与挑战”的2011中国发展论坛,并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上述主旨演讲。论坛由LSE院长戴维斯爵士(SIR HOWARD DAVIES)主持,英国学术届、新闻界、经济界人士及LSE师生等400余人出席。
演讲后,刘大使回答了听众关于中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中国如何在20国集团中发挥作用、中国与梵蒂冈的关系、中国与加拿大的关系、中国在非洲的作用及与南非关系、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金砖四国(BRIC)吸收新成员等提问。
戴维斯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LSE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与中国的合作,高度评价中国学生在LSE中的作用,表示LSE一贯支持举办有关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研讨会,乐于为讨论中国和全球问题提供平台。
LSE创办于1895年,现有学生7000人左右,教学和科研集中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为英国高校的“G5”(五大名校)。LSE中国发展学会是一个以关注和讨论中国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社团,该学会主办的中国发展论坛是以中国为主题的年度性讨论会,自2009年以来已举办3届。
来源:驻英国使馆